采访对象:姜银祥,1952年生,1998年至2011年任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党支部书记。杨红马,1968年生,2003年4月任下姜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2008年4月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任村党支部书记。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桑熙
采访日期:2017年9月22日
采访地点: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姜银祥家
采访组:姜书记、杨书记,你们好!下姜村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的基层联系点,请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当时下姜村的情况。
姜银祥:我们下姜村地处浙江省的西部山区,是杭州市淳安县的一个山村,村四面都是高山。全村面积10.67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2375亩,最高的山峰海拔1078米。下姜村山林多,耕地面积比较少,只有不到600亩。当年习书记来的时候,我们还没并村,有144户,502口人。2007年村庄规模调整之后,原来的下姜、乍尔、伊家、后龙坑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新的下姜村,现有231户,768口人,分8个村民小组。
杨红马:那时候的下姜村可以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人均年收入1000多块钱,集体收入只有1万多块,经济状况、卫生条件、文明程度在全省来讲都比较落后,村子里大多还是土房子、泥土路。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习书记还把我们下姜村定为他的基层联系点,更没想到这给我们下姜村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到下姜村调研走访,请你们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姜银祥:我们这个省委书记基层联系点原先是张德江书记建立的。张书记调走以后,习书记就接着来,在任期间曾先后来过3次。第一次是2003年4月24日,还有两次分别是2005年3月和2006年5月。另外,他到淳安县、千岛湖镇也去了两次,分别是2003年9月和2004年10月,陪同中央领导到千岛湖视察工作。那两次因为他没有时间来下姜村,就利用晚上时间召开下姜村工作专题会,叫我过去汇报下姜村各项工作。这样算下来,我一共向他汇报过5次工作。
我先讲讲他来下姜村调研的几次经历吧。
2003年4月24日,习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调研,我作为村支书要在座谈会上汇报村里的主要情况,时间10分钟。为了保证能在10分钟内讲完整,我提前用了一整个晚上的时间,把下姜村的基本情况和心里面想说的话写在笔记本上,写了满满五页。我想这样汇报起来流畅一点、更快一点。24日那天,我陪着习书记先去看了村里的效益农业基地,走访了几家农户,最后回到村两委会议室。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就拿出笔记本,刚刚打开,还没张口,习书记就说:“不用对着笔记本念了。”听了这句话,我一下就愣住了,紧张地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县委书记提醒我:“老姜,书记让你口头汇报。”于是,我就把笔记本合上,向习书记作了一个口头汇报。听了我的汇报,习书记说:“农村干部汇报工作,就不要看笔记本了,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漏了、说错了不要紧,等一下再补充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说实在话,说心里话。”他接着又说:“我们省委领导到一个村里面也不是常事,来一次是一次,来两次就两次,我们下来的目的就是想听到村里的一些真实情况。下姜村是我的基层联系点,也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我们就是想通过你们这个联系点,来了解我们全省25个欠发达县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工作。如果我们下来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听不到心里话,那我们这个联系点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省委省政府在制定欠发达地区农村政策的时候,就没有针对性了。”
听到这一番话,我心想,这个省委书记可真实在,讲到了我们心里,而且他并没有批评我,让我心里暖暖的。按道理来讲,我们农村干部也是农民,要汇报工作,应该就是实事求是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好就是好,差就是差。从那次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下次再有机会向习书记汇报工作,一定把村里情况烂熟于心,好好向他再讲一讲真心话。
2005年3月22日,习书记又来到下姜村,这一次我就不用笔记本向他汇报了,而是很自信地口头汇报。我说:“习书记,2004年风调雨顺,我们下姜村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收成。特别是去年一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22块钱,这个增收对农民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话还没说完,习书记打断了我:“老姜同志你停一下,这522块钱,你要给我详细地算算账,哪些方面增加了,增加了多少?一笔一笔地算一算。”听他这么一讲,我心里很感动,他对增收数字如此较真,就是对关系百姓民生的事上心。我就一项一项地给习书记汇报:第一项,下姜村在2000年的时候就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了169亩蚕桑,到了2004年正式投产的时候,光养蚕这一块,总共增加了8.5万块钱。第二项,下姜村有240亩茶园,其中150亩是老茶园,原来产量比较低,效益不好。2003年冬天,我们对其中50亩进行了低产改造,增加施肥,茶叶产量就上来了。而且我们在茶叶炒制上进行改进。老百姓原来只会炒制遂炒青(茶叶品种),后来我们雇了两个师傅指导农民炒制千岛玉叶(茶叶品种),产量虽然下来了,但是价格一下子上去了。原来我们的老产品卖十多块钱一斤,这个产品卖一百五六十块,甚至两百块钱一斤。茶叶收入也增加了5.5万多块钱。第三项,是2004年比2003年外出务工多了20多个人,增加了近12万多块钱收入。当时全村500多人,这三项合起来,人均收入增加了522块钱。我还对习书记说,我们每年都做年报,农民卖茧子也都有发票,都是有据可查的。习书记认真听我讲完,点了点头,说:“农村党员干部,心中都要有这样一本账。”后来我想,习书记就是要求我们农村党员干部,要时刻关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把村里的情况摸得透透的,记得牢牢的,想尽一切办法带领村民致富。
杨红马:我记得那一次,习书记让我们其他几个村干部都发言。我刚要开口自我介绍,他笑着说:“你不用介绍了,我知道,你是那个‘黑马’。”大家全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都觉得习书记既风趣又亲近,而且时隔两年还记得我,非常感动。
那时候,我们村头村尾各有一座桥,分别叫大桥和小桥,之间距离比较远,村中间没有桥。因为上游枫树岭水库要跨流域发电,河道里面水不多的时候,我们就在河床上架几块木板,沿着防洪堤的台阶走到溪边,踏着木板在两岸通行。习书记来的时候也这样走,但对我们说:“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这个地方有一座桥,那村民出行就更方便了。”如今,这中间已经架起了一座廊桥,成为村民日常通行使用率最高的一座桥,回想起来,还真得感谢习书记!
姜银祥:2006年5月25日,习书记冒着细雨再次来到下姜村,主要是调研新农村建设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他水还没顾上喝一口,就开始视察村容村貌,察看防洪堤、财务公开栏,还到放心店,了解商品供应和销售情况。他还记得我上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时,提到我们下姜村从2000年开始种桑养蚕,有169亩蚕桑基地,他说一定要到桑园看一看。我们一班人就随着他去了。路上,他很直爽地跟我说:“我是北方人,对你们南方的蚕桑生产不太熟悉,你一会儿给我多介绍介绍。”到了地里以后,我就跟习书记简单介绍了下姜村农户养蚕的情况、大致的蚕桑面积和生产效益。我当时以为这样简单介绍一下就行了,因为习书记下来考察时间比较紧,还要赶到别的地方。而且我想着,一个省委书记联系我们小小的下姜村,对这么小规模的蚕桑养殖产业不可能看得那么认真仔细。没想到他听完我的介绍,又很认真地问我:“那么,蚕桑苗是哪里买来的?叫什么品种?一亩地能种多少棵桑苗?”我感到很意外,习书记他不懂蚕桑,怎么还问得这么专业、这么仔细呢?我就继续汇报,这个蚕桑苗的品种是“浙农12号”,是从县里一个国营茧丝绸公司买来的,一亩地可以种800到1000株。习书记又问:“蚕桑苗种下去,几年能投产?投产了以后,一亩地究竟有多少收入?老百姓愿不愿意种?”我说,蚕桑苗种下去当年就能投产,可以养一次蚕。第一年收入不多,但是当年就可以把农民买蚕桑苗的成本收回来。真正大投产,要到三年以后,一亩地收三千五六百块钱是有的,比种粮食效益高。我还向习书记报告,之所以养蚕比种粮食好,第一是因为我们是山区,土质也不太好,容易旱;第二是山区野猪特别多,野猪一来,老百姓种的玉米、地瓜,就都没有了,一分钱都收不着。种桑养蚕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老百姓愿意种桑养蚕。这几年,我们下姜村搞新农村建设,好多农民家的房子就是靠养蚕赚了钱才建起来的。习书记又问我:“老百姓蚕桑种下去,蚕养起来,那茧卖不卖得出去?卖到哪里?”我说,我们家家户户种桑养蚕,是跟县里的茧丝绸公司签订过合同的,有保底价格,老百姓不会吃亏,养好拿去卖,马上就给钱,一分钱都不拖欠。习书记肯定这个“公司+农户”的模式好,他问:“你们党员有没有带头发展蚕桑?”我说,带头啦,我们村20个党员,有5户党员户带头发展,种了30多亩蚕桑。习书记说:“对,党员就应该带头发展生产,给老百姓做个好榜样。”
那次调研,习书记特别高兴。他说:“我每次到村里来,都能看到村里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下姜村的面貌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他在考察之后的座谈会上,向镇村干部和党员提出了做“四个人”的要求,就是:要做发展带头人,主动带领群众树立大农业、大市场、大合作的新观念,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做新风示范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关心支持集体公益事业,主动参与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在建立农村新风尚中体现先进性;要做和谐引领人,带头抓好村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保持农村的和谐稳定献策尽力;要做群众贴心人,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农村普通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性地开展与农民群众的谈心交心活动,集中民智,尊重民权,顺应民意,维护民利,赢得民心。我当时就想,习书记今天考问我,用意就是想考考一个农村干部,生在农村,了解不了解农业,了解不了解农民生产,能不能达到“四个人”的要求。
杨红马:2015年七一前,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四点要求,“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做班子的带头人”。我们看到以后,觉得特别亲切,这可能就是从习书记在下姜村提出的“四个人”引申发展出来的。
采访组:你们认为,习近平同志在下姜村调研有哪些突出特点?
姜银祥:习书记联系下姜村4年多时间,可以说走遍了下姜村的山山水水、乡间小路。他走访农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访贫问苦,与老百姓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我认为他联系下姜村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三走访”,就是每次到下姜村,都要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和种养殖搞得比较好的农户。有时候他自己工作忙不过来,就会委托省委办公厅的同志过来调研,内容也总是离不开这三项。第二个特点,每次不管时间多么紧张,都要召开一个座谈会,除了县、镇、村干部,还要请村里的老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一起参加,要听一听方方面面同志对村里情况的反映。他从杭州出发到下姜村,一般早的话也要10点多才能到,再加上走访、座谈,总是到两点多才能吃上午饭。尽管这样,座谈会一次也没少开。第三个特点,就是每次考察都非常认真仔细,就像我刚才讲的他追问增收具体数字的例子那样,谁都不能和他打“马虎眼”,必须实事求是。
杨红马:那时候开座谈会,就在村委会里开。会议室桌子不大,所有人挤在一起,面对面坐着。第一次开会时大家都有点拘束,但了解了习书记随和的性格之后,他第二次来,就感觉很熟了,心里就不会有紧张感。他每次开座谈会的时候,给我们的指导意见都非常切合实际,有几句话,我感触最深,记得很清楚。他说:“你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想尽办法拓宽路子,带领老百姓致富。”另外,他还要求我们农村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上、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带头示范。
习书记到老百姓家里,问得最多的话就是:现在生活怎么样?家里面几个人?靠什么维持生活?有什么困难?他还经常到厨房掀一掀锅盖,看看老百姓到底吃得怎么样,可以说每一次调研慰问都是既深入又实在。
姜银祥:有一次,我陪习书记慰问村里一位困难老党员。老人家当时已经73岁了,身体不太好,家庭条件也很差。慰问结束后,习书记问我:“你是村支部书记,我问你,像这样的困难老党员,村里面还有几户?”我说:“还有3户。”他接着问:“为什么困难?”我说:“都是因为年纪大了,七八十岁了,身体不好,行动不太便利,生活肯定就有困难。”他又问:“困难群众有多少户?”我一下子没答上来,旁边的村委会主任说,还有13户。习书记接着问:“那你们怎么帮助困难群众、困难老党员?”我实话实说:“村里一年到头集体收入也就两三万块钱,集体经济太薄弱了,没有办法帮助他们。”我当时以为习书记在路上这样问问就算了,没想到后来在座谈会上,习书记又提起来。他一再嘱咐我们党支部,大家生活都慢慢好起来了,但千万不要忘记这些困难群众和农村老党员,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这些老党员,他们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了一生,为人民工作了一生,现在有困难了,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在习书记的教育下,我们后来制定了一个政策,下姜村再穷也不能穷困难老党员,60岁以上的老党员,每年补助400元到600元;老党员生病了,上门慰问;老党员去世了,我们给他送党旗、送花圈。1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都这样做。
杨红马:习书记每次来都会给我们这些村干部讲,对待困难户要发自内心地关心,更要有明显的帮扶举措,不仅要让他们渡过难关,还要越过越好,越过越富,不光从经济上支援,还要从就业、产业发展指导等方面多想办法,多出管用、管长远的实招。
姜银祥:还有一次,我带习书记走访一户经济搞得比较好的农户。户主名字叫姜德明,他家种了20亩茶叶。习书记到了他家,坐在八仙桌边,和姜德明聊起家常。姜德明的老婆没想到省委书记会到她家来走访,激动得不得了,在给习书记沏茶的时候,由于使用的是一次性塑料杯,一紧张把滚烫的开水倒在习书记的裤腿上。当时,在座的所有陪同领导都感到十分尴尬,我心里也觉得,哎呀,没有接待好,还把习书记给烫着了!那夫妻二人更是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我马上对姜德明媳妇说:“赶快拿条干毛巾过来,给习书记先擦一擦。”她这才回过神来,赶忙拿了一条干毛巾,准备给习书记擦一擦,习书记一边接过毛巾,一边擦,一边笑着跟姜德明夫妇说:“没事,我自己擦擦。幸好今天衣服穿得多,没有烫着。”他又跟在座的各位领导说:“茶水倒在身上,是常有的事儿,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听了习书记这番话以后,现场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习书记继续向姜德明了解茶叶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情况,一样样问得很仔细。在整个过程中,姜德明老婆就站在旁边的一个角落里,红着个脸,一直为自己的错误自责。这个细节被习书记看在了眼里,临走时,习书记走到大门口时又回过头来,跟姜德明说:“我和你们一家人照一个照片吧!留个纪念。”还特意向姜德明老婆打了个手势,招呼她过来照相。就这样,习书记在姜德明家的大门口,跟姜德明夫妇以及姜德明的父亲拍了一张合影,到现在还挂在他家正堂上面。事后,姜德明总是不住地对人讲:“习书记这个省委书记,热情、亲切又和气,一点官架子都没有,真是大好官啊!”
采访组:刚才,你们系统回顾了习近平同志3次到下姜村考察的主要情况。那么,他在联系下姜村过程中,帮助解决了哪些具体困难?提供了哪些具体支持?
姜银祥:我干了一辈子村支书,我知道,带领村民奔小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说光有一腔热血就够了,就像习书记讲的那样,还得有办法,要结合实际开新路。他对下姜村的深厚感情,除了表现在他对我们这些村民起居、温饱的关怀上,更重要的就是为我们指引正确的发展道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对下姜村,不仅倾注血浓于水的“情”,更授以发展致富的“理”。
2003年4月24日,我第一次向习书记汇报工作的时候,我说我们下姜村有“三缺”: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习书记问:“我们省里面今年有100个科技特派员,派到村里作具体指导,你们下姜村没有吗?”我说:“没有。”他马上跟随行的省委办公厅领导说:“你们看能不能增加一个。”后来我们省里面科技特派员就增加到101个,特地给下姜村多派了一个。来下姜村的科技特派员叫俞旭平,是专门研究中药材种植的。他根据下姜村的自然环境,帮助我们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品种,指导老百姓种了很多中药材,面积很大,效益也很好。过去,我们靠的是茶叶、竹叶、蚕桑叶这“三张叶子”,中药材广种之后,又有了药叶这“第四张叶子”,规模达到近600亩。习书记为我们“钦点”的这位特派员在村里一待就是十几年,后来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采访组:我们来的时候一路上看到,下姜村不仅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态环境也很优美。当年的下姜村也是这样的吗?
姜银祥:这就是我想讲的另一个关于习书记指导我们下姜村搞生态建设的故事。
关于生态建设,习书记曾经讲过这么几句话:“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的承受力。你们搞新农村建设,要首先考虑生态条件能不能吃得消;一个保护不了生态环境的干部,不是一个合格干部。”我们下姜村是一个藏在山坳里的村庄,自古代就比较贫穷,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到2003年,由于家家户户都养猪、养鸡、养牛,下姜村光露天厕所、露天猪圈、露天牛棚就有154个。全村到处都是鸡屎、猪粪,晚上走夜路,一不小心就踩到猪粪里面去了。夏天的时候,苍蝇蚊子特别多,老百姓生肝炎、得痢疾、生传染病的也多。我们门口有一条河,叫枫林港,流经我们村,最终要汇入千岛湖。由于我们当年不重视,垃圾之类的全都往河里倒,枫林港就变成了臭水河、垃圾河和污水河,老百姓意见很大,但一直无力改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砍伐山上的树和竹子做饭烧水,村民上山烧木炭卖,很多山都变得光秃秃的。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话:“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下姜村赖以生存的这点自然资源就要被“烧”没了。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曾经想过用办沼气代替砍柴烧火,但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花几千块钱建起来的沼气池,用不了几个月就不能用了,老百姓觉得是“白扔钱”。
习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那次,对我说:“老姜书记,你们村里需要省委省政府帮忙解决哪些事情,今天跟我们说说,只要条件允许,省委省政府给你们大力支持。”我就“斗胆”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我说:“习书记,我们下姜村居住环境太差了,到处都是垃圾、鸡屎、猪粪。我们想改变,想建沼气,通过建沼气来改变下姜村的生态环境。”习书记一听,他说这个项目好,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帮助。
获得习书记肯定以后,我就有了主心骨,专门把能源专家请到村里来,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设计沼气建设方案,并且决定在老村干部姜祖海等几家先搞。2004年12月,全村第一口沼气池终于建好了,火苗很清洁,水壶底烧过之后还都是干干净净的。建沼气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给村民节省大量开支。我们计算了一下,每个农户建设一个沼气池,一年可以节省五六桶煤气钱。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山林还得到了保护。一个农户砍柴生火,一年大概要砍掉将近3亩山林,沼气一建起来,每家每户就不用再上山砍柴了,生态建设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都争先恐后要建沼气,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
随后,在习书记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市、县两级的具体组织,下姜村启动了生态能源示范村沼气项目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沼气项目建设,是用一年时间,在全村46户农民家里建成沼气池,以沼气作为替代能源,全村一年节省居民用电9000度,节省液化气6000公斤,附近340亩山林得到彻底保护。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有五大块内容:一是建沼气池。二是建两个污水处理池,规模分别是80立方和120立方。三是铺建污水处理管道1800多米。四是80%以上的农户都要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当年因为太穷,村里没有人用热水器,老百姓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过年,都要先在县上洗个澡再回家。五是对村里154个露天厕所、露天猪圈、露天牛棚进行拆改。
从2004年12月到2005年12月,整整一年时间,下姜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枫林港的河水清澈起来了,漫山遍野又绿起来了,村容村貌也变美了。2005年3月,习书记再来的时候,看到我们下姜村焕然一新的环境,看到老百姓家里烧饭炒菜用的沼气,特别高兴。他风趣地说:“30年前,我还是建沼气的‘专业户’呢!我在陕北农村的时候当大队支书,带了一帮人到四川去学建沼气,陕西省第一个沼气示范村就是在我手里建起来的,这个我最有发言权。陕北那边建沼气条件很差,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你们现在建沼气,用的是钢筋和水泥。那个时候没有钢筋和水泥,用什么呢?就用黄土、沙子,加点石灰,这三样东西一‘拌’,就建起来了。”他一再嘱咐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做实,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他还问我是哪一年当的村支部书记,我还挺骄傲地说我25岁就当村支部书记了。他笑着说:“那我比你当得早,我 20岁就当村支部书记了。”
杨红马:习书记当年建的是陕北第一口沼气池,我们下姜村也是浙江省建沼气最早的一个村,在全省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后来我们总共建了80多个沼气池,全村60%的村民都用沼气。
采访组:在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活环境方面,习近平同志还为下姜村提供了哪些支持?
姜银祥:习书记思想比较超前,很早就非常重视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我刚才讲了,那时候下姜村的环境脏乱差,习书记来调研的时候就看出了这个问题。有一次他问我,下姜村的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就如实向他汇报:下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搞得比较早,从2003年开始,村里聘请了两个保洁员,每年每人给3500块钱,两个人就是7000块钱。说是保洁员,其实就是村里的两个老人,都70多岁了,不可能每天都叫他们打扫,就是一个礼拜在村里面打扫一次。且不说次数不够,垃圾处理也是个问题,他们就用三轮车,把这些垃圾从村里拉到村头,倒在河边。冬天还可以,放个火烧一烧,但夏天一到,洪水一来,垃圾就全部沿着枫林港冲到千岛湖里面去了。习书记听了以后很不高兴。他说:“你们这样做不行,既害了自己,也把千岛湖的水污染了。一定要马上解决。”
在他的支持下,省、市、县联合出资12万元,在下姜村建了一个垃圾中转站。我们又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垃圾保洁人员,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垃圾处理模式:户集(每户的垃圾都集中起来)、村收、镇运、县处理。这个模式在我们下姜村试行了半年,效果很好,就在全县推广。
杨红马:我还记得,我们的垃圾处理试行期间,习书记还一直关心工程进展,工作实在抽不开身,就委托省委办公厅的同志联同建设厅、环保厅的相关负责同志来村里查看具体情况。
姜银祥:习书记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对浙江甚至全国都发挥着重要影响。那时候,他每次到下姜村来,都会一再嘱咐教育我们,要把山林保护好、把水保护好。他多次跟我们说,山区人民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经济发展一定要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这些年我们按照习书记要求做,山林面积达到1237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我们现在的水也好了,河水都很清澈。现在我们利用这个自然资源,来发展我们下姜村的乡村旅游,民宿都住得满满的,农民收入也增加了。所以下姜村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村里面这么干干净净,那真是靠习书记关怀的结果。
采访组:我们知道习近平同志曾经与下姜村通过几次信。请你们介绍一下通信的故事吧。
姜银祥:这是我们全村人感到非常骄傲的事情,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说起这段经历,我和村民们仍然都很激动。2006年1月,习书记就给我们这个基层联系点写信,信中既有诚挚祝福,也有殷殷期望,我们把这封信叫作“鼓励信”。2007年习书记原本打算开完全国两会后再来我们下姜村调研,但后来他要调到上海去当市委书记,就来不了了。可他没有忘记我们,要求省委办公厅带领有关厅局的领导到下姜村来调研。2007年3月,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潘家玮同志带领省农办、农业厅、建设厅、环保厅、文化厅、林业厅6个单位的领导来下姜村调研,主要目的就是对习书记在下姜村提出的工作要求进行督查落实。后来,省委办公厅形成了一个调研报告《淳安县下姜村有关项目协调落实情况汇报》,习书记对这个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下姜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月25日,也就是到上海上任前,习书记又给我们下姜村写了一封信。我们把这封信叫作“告别信”,至今我还能把文中的内容熟练背出来。他信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下姜村是我的基层联系点。这几年,我的心一直惦记着下姜村的建设和发展,挂念着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基本上我每年都会到村里去,通过与村民拉拉家常,听你们说说心里话,了解了不少农村情况,也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日前中央决定调我到上海去任职,因时间甚紧,未能再次前往看一看并与村民朋友们话别,甚为遗憾和牵挂。愿今后有机会再往下姜村,与村民朋友们叙叙旧。”
我作为一个下姜村人,看了这封信以后,感动得哭了。习书记在这封信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下姜村老百姓的感情。“拉拉家常”、“听你们说说心里话”、“农民朋友”、“遗憾和牵挂”……我当时就想,我们平常人写信给最亲的亲人,最好的朋友,才会用这些词。可是现在,这些词出自一位领导人之手,足见他是打心眼里把下姜村的乡亲们当成了自己人。后来,我把这封信读给我们全体村民听,大家也都非常感动。
习书记在上海工作了大概7个多月后,就调到了中央,我们的联系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2010年冬天。那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因为要过年了嘛,村里的老百姓都过来我家聚聚,围坐在我家里屋的大火炉前烤火,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聊着聊着,大家不约而同地聊到了习书记。大家都说,习书记当了国家副主席以后,我们都没有跟他联系过。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给习副主席写封信,向他问候新年好,也汇报汇报我们下姜村的情况。我说这个想法好,就代表下姜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村民给习副主席写了一封信。我当时写信的内容主要是三部分:一是要过年了,我们向习副主席拜个年,问个好;二是3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把新农村建设、党支部建设、经济发展上的一些事情向习副主席作一个汇报;最后就是盼望习副主席有机会再到村里来看看下姜村的新变化和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再来走走山间小路,坐坐百姓农家的小板凳,再来听听乡亲们的心里话。
我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当天用快递把信寄出去的。很快,到了正月里,习副主席还没有给我们回信。有些在外地打工回家过年的村民也知道我写信的事,都特别积极地来问我,习副主席有没有回信啊?我说就是要回信,也没有这么快啊。等待回信的那段时间,我都是这样跟老百姓解释的,但我心想,习副主席日理万机,即便收到这封信,可能也没有时间给我们回信。还有可能忘记下姜村了,也就不会给我们回信了。
没想到,2011年5月2日,我们收到了习副主席给我们下姜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村民的回信!他在信里一开头就讲“来信收到,读来十分亲切”,讲自己在浙江工作期间与下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一字一句地读给村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每次有新的村民跑过来听,我就再读一遍,大家每听一遍,就觉得习书记好像就站在我们中间对我们讲这些话一样,高兴得不得了。我们高兴的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在习副主席心里面还装着下姜村,装着下姜村的老百姓。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封“连心信”。
杨红马:习书记的回信证明了他对下姜村的深情厚谊,他还像在浙江时一样,牵挂着这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心群众的起居冷暖,而不是说“人走茶凉”。很多老百姓一遍一遍地听我们念也听不够,都说要把这封信挂起来,时时刻刻都能感受习书记的关心与嘱托。于是,当年我们就在村口建了一个思源亭,里面立了一块石碑,刻着习书记给我们的回信内容。我们深知下姜村这些年的变化离不开习书记的关心、关怀,我们要“饮水思源”。
采访组:姜书记,刚才一走进您家,我们就注意到正堂中间挂着一幅习近平同志的画像,能给我们讲讲您为什么要挂这幅画像吗?
姜银祥:习书记联系下姜村的4年多时间,门口这条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生产基地也去看,农户家里也去看,住在这里的100多家农户,有1/3的人家他都去过,绝大部分老百姓他都交谈过。那时候,我们跟老百姓说习书记要来了,大家都自发地到村口欢迎,走的时候,也都自发地去送行,这都是因为习书记对老百姓的感情确确实实是很深的。其实不只我一家,村里80%的农户都贴着习书记的画像,这并不是村里统一安排的,都是农户自觉自愿的行为。谁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我们就挂谁的画像。一到过年赶集的时候,大集上最抢手的“年货”就是习书记的画像,大家都把画像贴在自家正堂上,是大家对习书记实实在在的真感情。
杨红马:还记得十八大召开的那几天,下姜村的农民,家家户户都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特别是十八大闭幕那一天,看到习书记当上了党的总书记,大家的那种心情,就好像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当上了总书记一样,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姜银祥:那段时间,有很多外国媒体跑到我家里采访我,问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印象。我认真想了很久,就说了四个字:亲民、实在。亲民,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和我们农民零距离的接触、对我们心贴心的关怀;实在,在于他用真行动、真举措推动我们贫困山村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现在你们也能看到,下姜村不再是原来那个“面黄肌瘦”的穷山村,全村170多个人经营着240亩茶叶园、500亩中药材、800亩竹笋、310亩水果。从2014年开始,我们重点依托千岛湖以及本村的自然环境搞乡村旅游,仅去年一年游客量就达到11.6万人次,乡村旅游毛收入达到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902元。2017年可以达到浙江省农村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下姜村党员队伍也进一步壮大,按照习书记当年对我们提出的要做“四个人”的要求,结合我们下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党支部建设和活动,把党建工作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产业发展上、为村民服务上、环境卫生整治上、农村和谐稳定上、家风传承上。今后3年,我们还要打造“党建示范下姜村”、“经济发展下姜村”、“太平下姜村”、“清爽下姜村”。我们通过打造“四个村”,到2020年使下姜村高水平地实现小康社会。
杨红马:我们真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能亲自来看看下姜村的这些新变化,来看看我们围绕生态旅游重整的村容环境,来听听我们讲新时期的新梦想。
(采访当晚,恰逢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辉煌中国》第4集“绿色家园”,其中介绍了下姜村。如今的下姜村,枫林港蜿蜒而来,站在廊桥上放眼望去,两岸粉墙黛瓦,青山相峙,村容干净整洁,这个绿水青山环绕下的山村已经建成为3A级景区,乡村旅游项目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成为“绿富美”的典型。昔日那个落后、偏僻的小山村,俨然成为“美丽乡村”进而是“富丽乡村”的治理样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联系姜银祥和杨红马两位同志的讲述,就能理解他们何以在村口建一个思源亭。——采访手记)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