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学院关于启动202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的通知
创新创业学院(章乃器学院)各实验班学生:为贯彻落实《浙江工商大学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浙商大教〔2015〕140号)等文件精神,现启动202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项目)预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申报类别(一)项目类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1.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2.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3.创业实践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业训练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网络创业培训》(直播版)招生通知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杭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面向杭州户籍大学生(含户籍迁到学校的学生),推出系列创业培训课程。 经学校积极争取,现创新创业学院面向杭州户籍在校本科生(含户籍迁到学校的学生)免费开设课程:《网络创业培训》(直播版)。一、课程内容《网络创业培训》(直播版) 课程的目标设定是启发学员的网络创业意识,并对学员进行基础的网创知识教学,指导他们直播创业项目选择与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电商运营管理、主播能力提升、直播运营、直播推广、平台直播管理等内容,总计56课时。二、招生对象 1.大杭州区域户籍在校本科生;2.原为外地户籍现已迁入学校集体户籍的在校本科生(需提供户籍证明,浙里办可申请)。三、课程安排本期课程计划在4月11日—5月18日期间进行,每周五、周日晚上集中线下授课,线上学习按实际课表自行安排。分班名单和教室安排在招生完毕后另行通知。课程详情介绍见下表。四、报名方式报名材料(均为电子版即可,严格按照附件模板提交):1.学生证;2.杭州户籍的身份证;3.户籍已转到
关于举办浙江工商大学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通知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各学科性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名: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学科竞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以“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为目标,聚焦“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推进赛事组织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创新创业盛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大赛的参赛率及获奖成绩已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验收标准之一。我校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望各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教师和项目团队参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高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一、参赛赛道及组别介绍参赛项目分成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国际赛道,在校生或毕业五年以内的校友项目在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之间自主选择,但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国际赛道参照高教主赛道的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
2025年02月25日 就业促进司人社部发〔202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市场监管局(厅、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着力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型分类提供创业支持保障,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培育发展更多创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业主体,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支持。 二、优化创业培训,提升全过程创业能力 (一)强化创